这个班组现有员工38人,平均年龄29岁,其中高级技工5人,中级技工33人。班组2001年获得“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”称号,2002年被授予中央企业“全国青年文明号”殊荣,
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,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出现空前旺盛的产品需求,给常林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。挑战总是与机遇相伴随。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,如果因生产能力跟不上而丢失用户、让出市场,将是一个极大的遗憾。每年3~5月是公司的产销旺季。承担产品总装任务的钳工三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,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开足马力,加快生产,保证供应,不留遗憾。由18个工位组成、全长118米的产品总装流水线由此成为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。
班组近60%的成员来自同一学校,相互间既是同事又是师兄弟,长期学习工作在一起,团队氛围浓厚。面对困难和挑战,他们团结协作,发挥体能、技能和智能优势,向生产能力的极限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。
在常林公司的历史上,总装流水线最高班产记录为12台,设计也只有一年3000台。2002年被改写为18台。2003年,记录一再被这帮意志坚强、敢打敢拼的小伙子们刷新,一路串升至30台,全年完成6500台。今年一季度已经达到每天40台,1~3月完成2500台。
他们虽然身在班组,依然强烈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,慢进则退、不进就淘汰。强烈的危机意识、责任意识在不断地激励着他们。去年4月,为满足客户需要,每天要保证下线30台。班组38位职工在全车间联合发起签名活动,向车间管理层表明志愿加班的态度。为此,工作时间延长到10小时,最多甚至达到12小时,牺牲了多少的节假日和每天清晨的懒觉,推掉了多少良宵与恋人的约会,他们恐怕谁也说不清楚。对此谁也没有怨言。班组全体员工负重拼搏,不负众望,在人员只增加20%的情况下,生产效率同比增长80%,确保公司全年生产任务的完成。
在班组生产现场,记者问:“这么干,你们累不累?”一职工回答“当然累。但我们年轻,晚上回去好好休息,应该没问题。”记者再问:“《劳动法》保障你们享有休息权?你们为什么放弃?”职工再答“没错,我们可以依法享有休息权,但通过我们现在暂时的牺牲,企业发展了,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实惠!”后来,记者了解到去年班组员工年收入达到4万元。
为满足市场多样性需求,缩短不同型号产品投放市场的周期,公司决定改原来一批一种型号的总装方式为一批多种产品同时上线、混合装配。严峻的考验再次摆在大家面前。为解决节奏不一致、产品零部件容易装错等问题,班组结合多年的总装经验,采用增添工位器具、提高零部件定置管理度、缩短取件时间、减少瓶颈工位工作量、合理配置人力等多项应对措施。目前,流水线最多一天能同时完成四种型号装载机总装,保障了市场供应,满足了用户的不同需求。
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,工程机械用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开始显现。去年11月,公司中标沈阳市政28台铲雪车(学名叫道路除雪机)。但是从中标、设计图纸到产品出厂,交货期只有20天。这种特殊任务不适合批量生产,只能在每天30台任务正常下线后进行。铲雪车底盘与装载机一样,但工作部件不同。技术上要求铲雪时不能划伤地面,还要能自动翻转。班组骨干每天自觉留下来干。拿到图纸后,他们心里没有底,工艺陌生、操作不熟,第一台涉及改装多、返工多,发现问题及时送到技术部门完善设计。第一台用了5天时间才完成。他们起早摸黑,不计报酬,按时圆满完成了任务,为公司在销售薄弱地区开拓市场作出了贡献。班长李敏说,大家充满成功的喜悦。公司老总也十分感动。
“人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。”班组全员以“质量在我手中,用户在我心中”的理念,立足本岗,精心操作,确保一次装配合格。去年总装落地车交检一次合格率达到98%,完全达到了产量不断翻番,质量稳步提高的目标,为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夯实了基础。班组不仅生产任务完成出色,而且成为公司的“培训基地”。去年为公司售后服务队伍输送了7位技术能手。目前销售服务人员中近90%出自这个集体。从市场迅捷反馈的信息又促进了班组质量改进。
“现场即市场”。班组坚持做到所有零部件定置摆放不落地,各类物件堆放整齐有序,努力实施“日送、日清、日结”,一个批量完成后,现场看不到一只多余的零件,哪怕是一只○型圈密封件。
去年,钳工三班在流水线上共生产45个型号的产品近7000台,直接为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、常林集团完成销售收入75亿元作出了贡献。也为常林跻身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前五强,作出了突出贡献。